立秋民间有贴秋膘咬秋晒秋习俗 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听说今天已经是立秋了,然而泉州的小伙伴们愣是没感觉到秋意啊!看了下天气预报,这一周都还是酷热高温天气,因为眼下仍处于“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又是“加长版”,共计四十天,所以即使立秋,气温也很难出现明显起伏。
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立秋只是进入名义上的秋天,气象学以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降到22摄氏度以下作为秋季开始,按这个标准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天的地区,各地天气依然很热。要注意“秋老虎”,依旧要做好防暑降温。
估计也就黑龙江地区的小伙伴感觉到凉意了吧?羡慕他们。
既然气温不如人意,那就只有美食来补了。中国人素来崇尚"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少不了吃吃吃。所以北京、河北、东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体重减轻叫“苦夏”。立秋之后,做些肉菜,好好补补,也算是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存能量,称之为“贴秋膘”。
咬秋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在这立秋一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山东、四川等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独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和生活用品等。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然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