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风俗特点
扫墓祭祖、郊游踏青、吃粽子、划龙舟。
1、扫墓祭祖:即为 墓祭 ,也是对祖先的 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北方叫上坟,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之为 扫山 或 拜山 等,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 挂山 或 挂纸 。
2、郊游踏青: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 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3、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传说是百姓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人们用箬叶把米饭裹起来,然后外面缠上红丝线,再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投到水中,让蛟龙鱼虾以为是菱角而不去吃。后来人们每过端午节都要吃粽子。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清明节有哪些内涵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
清明节融汇了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习惯,包括荡秋千、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三,清明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1、扫墓。清明节,扫墓祭祖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带上贡品、鲜花到亲人墓碑前,鞠躬或是倾诉,缅怀先辈,寄托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清明果。清明果,是用艾叶和糯米制作而成的一种米果,外表呈青色。清明节吃清明果,就如端午节吃粽子一样,是延续的一种习俗。
3、踏青。清明时节,也正是春暖花开,大地复苏的时候。各种花开草绿,到郊外田野骑车、赏花,欣赏美丽的春色。
4、插柳。清明节刚好是杨柳发芽的时期,孩童喜欢折下柳条互相打闹,或者编织成一个圈带在头上,也可以把柳条带回家插在门前。这就叫插柳。
5、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四,都安清明节有哪些风俗
1、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祀祖先,怀念先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跟着爸妈回都安过清明,那是我妈妈的家乡,也是我的出生地,那里是按照壮族的风俗习惯来祭祀祖先的。
2、在去扫墓的前一天,大人们就开始张罗祭祀用的祭品。壮族的五色糯米饭是祭品的主角之一,一般有红,紫,黄,黑,白五色,它是用植物的汁浸染蒸煮制成,散发出一种植物特有的香味。据说以此供奉祖先,能保佑子孙后代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祭品中还有白斩鸡,水煮猪肉,白酒,水果,纸钱等。
3、第二天上坟祭扫祖墓的时候,先燃上一串鞭炮,据大人们说,这是为了“召唤”祖先,告诉他们“我们来祭拜了”。接下来大人们开始修剪墓上的杂草,修剪完毕后,便在坟顶插上一根新树枝,挂上绵纸白幡,也叫作“挂青”。这时每个人再用铲子给坟墓添上一抔新土,据说是给祖先“修补房屋”,这样年年累积下来,坟头会越添越大,是家族兴旺的象征。
4、接下来就要摆放祭品了。把头一天准备的祭品有顺序地摆在坟前,给祖宗们“享用”。然后烧香点蜡,把它们插在坟前和墓的周围。通常在这时,大人们会递过一把香,让孩子们在左邻右舍的墓前都插上一根香,表示要请左邻右舍和祖宗共餐。然后人们依次上前,给摆在祖先墓前的酒杯添酒,寄托哀思。
5、等待香烛即将燃尽,长辈们带领大家一起烧纸钱,作揖祭拜。祭拜完后,按照壮族的传统,要在墓边就餐,据说可以保佑子孙身体健康。大家围坐在坟头分享祖先享用后的祭品,聆听长辈们诉说关于墓主人的一些事迹。
6、最后,快要离去时,长辈会把酒杯里的酒洒在坟前,燃放最后一串鞭炮,以告知祖先“我们要回去了”。